中国徽烟,百年弦歌。
从“烟标鼻祖”红方印
到凤阳百年门台子烤烟厂;
从“ 前店后坊”到徽商对卷烟的消费引领,
徽烟的百年有据可查,内涵丰常,
它至少包含着徽烟种植
数百年、卷烟复烤的上百年,
以及卷烟消费的百余年。
从种植、生产到消费的整个环节,
百年徽烟以其深厚底蕴成为徽州显学的一脉。
百年徽烟这一脉,
是安徽烟草行业代有传承绵延至今的见证,
更是中国烟草发展史上的绝佳篇章。
历史深处,珠玉藏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18年,黄山品牌已然走过60年历程。期间多次引领中式卷烟消费之风潮,纵观几次“黄山品牌现象”的出现,无不得益于积淀百年的徽州烟草之品质。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拨开岁月封尘,我们发现,“徽烟”两个大字历史悠远,极富神韵,无时不映照着黄山品牌前行的道路。
作为黄山品牌的前身,我们不禁要问徽烟的种子究竟是何时播种,它的血脉又是何以延续至今?
徽州烟草进贡始于“红方印”
在黄山屯溪老街有一个古玩交易市场,每日还未天亮的时候人们就已热火朝天地打着手电在讨价还价的进行交易了。在交易市场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民间遗存中,就包含散落其间、历史久远的烟丝包装纸,年代跨度从清同治、光绪、宣统到中华民国及建国初期。这些烟丝包装纸上都遗存下一个鲜艳的“红方印”,揭开“红方印”的一角,一个尘封的“百年徽烟”就开始露出水面……
据现存实物和《安徽省烟草志》记载,徽州烟丝制作在清朝同治年间就已开始,同治末年在歙县就开有“和记”烟庄,其中记载较早的烟丝作坊是“鼎兴”商号,开设于光绪初年。苏聚和烟庄,由苏鹤舜创办,在清代及民国年间,属徽州最具规模的私营烟丝生产加工业户。
从清代同治末年至建国初期,徽州历史上经营和制作烟丝的店厂、作坊众多,已经无法窥其全貌。从发展轨迹来看,多经历了从个体到商户,从前店后坊到私营企业的过程。单从时间上看,有明确记载的就早已超过百年,所以,“百年徽烟”实至名归。
另据徽州相关史料记载,徽烟的历史还远远不止于此。
相传,早在距今260多年的乾隆廿年间,徽州歙县大谷运汪满田的烟丝就作为贡烟随徽商进京,献给朝廷。据方康宁先生《徽州贡烟》一文考:汪满田烟丝之所以成为贡品,与乾隆年间的文坛领袖纪晓岚不无关系。这中间还有一段文坛雅事,传为徽烟佳话。
据传当时徽州人汪由敦掌管吏部。一日,同僚纪晓岚登门拜访,汪由敦是雍正旧臣,乾隆年间又掌管吏部,虽是长辈,但十分爱才惜才。纪晓岚登门拜访,汪由敦拿出家乡特产,热情待之以烟茶。纪晓岚在品尝汪满田烟丝后大为赞叹,并与汪由敦当即共同和诗一首,“物华徽州草也宝,清香一缕胸中绕;神怡心旷赛似仙,云里雾里乐逍遥。”从此,纪晓岚就迷上了徽州烟草,赞誉为“尝遍南北,独好徽之烟草”。
后来乾隆皇帝也知道了徽州汪满田不同一般的金黄烟丝,于是便由内务府责成地方官承办进贡。
那时,“徽州贡烟”进京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徽州贡烟”直接刺激了徽州当地烟叶生产的发展。至清末,单歙县一地的烟叶产量就达三千余担。徽烟独有的“金黄油润,易燃灰少”的优良品质,更使徽州烟草蜚声四海。所谓徽州烟丝“红方印”,就是烟丝包装纸上的红色印章图案,它标有店号、烟丝品名或经营(生产)地名,该印记可以说是烟丝的早期商标,图案形状一般常见的为长方型,也有正方型和椭圆型,也有少数书卷型等,由于大多为方型红色印记,徽州民间故亲切称其为“红方印”。正是它标注了徽烟的历史坐标。
百年徽烟播下的种子,已然是黄山品牌发展的根脉所在。
百年徽烟,薪火相传
就历史而言,徽州地处偏远,战火鲜少,耕读传家,重视工商,加之徽州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徽烟的品质和技艺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得以薪火相传。
承续皖南烟叶的种植历史,“徽州贡烟”的深厚底蕴,今天的徽烟,依托安徽中烟极具实力的技术和研发支撑,在黄山品牌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在中式卷烟品类构建过程中,徽州烟叶独有的品质被称为“焦甜香”,是中式卷烟集群独具魅力的品类。“焦甜香”是世界级的津巴布韦烟叶特有的香气,被誉为“本香之冠”,也是世界公认的优质卷烟原料。
安徽皖南烟叶
精选徽烟原产地,皖南“焦甜香”烟叶原料,秉承“百年徽烟”的匠心传承,穿越时空的阻隔。黄山(红方印)、黄山(徽商)等优秀产品陆续亮相,打开尘封的历史,正以时代新徽烟的“品质担当”,一面传承着起百年徽烟的血脉,一面又开启新时代徽烟的新篇章。
今天,当你来到黄山脚下,来到屯溪老街,来到宏村,来到汤口,就会与一家“百年徽烟”店铺不期而遇。徽派建筑古韵古香,它再现了徽州百年烟庄的风采,更见证着新时代中国徽烟的向上发展,彰显出徽州烟草一脉相承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