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设厂于小站的北洋烟草公司
关于北洋烟草公司,应从袁世凯说起。光绪二十八年(1902),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推行“实业新政”。鉴于“纸烟盛行,利源外溢,岁不下数百万金”,遂令直隶赈抚局拨官银2万两在天津小站北洋营田局辖地,成立了北洋烟草公司。在同年第228期《农学报》上,登载了官商合办《北洋烟草公司拓股章程》。当实际集资股本5.5万两后,从日本引进卷烟机器。转年,由于厂址离海口太近,遂购买江苏海运局在天津城里闸口南斜街的一所房屋,营造翻盖,共有房82间。机器设备有惠斯通电桥(亦称单臂电桥,是一种测量电阻的仪器)1架,烟丝机2台,卷烟机3台。雇工97人,日产“龙球牌”卷烟15万至20万支。北洋烟草公司官总董为黄璟,商总董黄思永,工场总董秦辉祖。该公司因是官民合办的卷烟企业,因此也可以称为中国首家具有民族资本的机制卷烟企业。初期,烟草公司的两个实力人物是黄思永和秦辉祖。黄思永,字慎之,江苏南京人,光绪六年(1880)考取庚辰科状元,相继担任翰林院编修、军机处章京、右春坊右中允等职。他极力主张向西方学习,光绪二十五年(1898),奏议发行内债,为清廷采纳。这次内债称为“昭信股票”,是中国第一次使用金融手段弥补财政空缺的尝试。后来他转事商业,闻听开办北洋烟草公司消息后,主动与直隶农务局总办及北洋烟草公司商务议员黄璟联系,确定为官商合办。于是北洋烟草公司改为北洋烟草有限公司,“官任保护,商任经营”,黄思永成为经营总负责人,业绩良好。工场总董秦辉祖,系留学日本的烟草专家,在北洋烟草公司内,他负责考工、选料、配方、卷烟制造,使产品大有销路。后来,北洋烟草公司发展兴旺,先后在烟台、汉口、上海等地设立了分公司,有过一段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