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世纪90年代初,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推出一枚“大中华”烟标,为当时在卷烟市场上抗击英美的“洋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25年大东南烟厂推出一种“中华门”烟,成为当时旺销的卷烟之一。1946年有家烟厂将厂名登记注册为“大中华烟厂”,于是该厂推出“大中华”牌卷烟也就理所当然了。解放后上海卷烟厂将之正式更名为“中华”,用故宫正门城楼巨大高耸的华表为图案。
1950年,中华烟草公司生产的“中华”牌卷烟诞生,该品牌包装盒以庄严和崇高的天安门和华表为标志,以后一直成为“国烟”的象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牌卷烟是我国政府用于招待中外宾客的指定牌号,外交部门每年向上海卷烟厂定购一批“中华”牌卷烟,既用于国内接待又分发到中国驻外使馆招待来宾。“中华”特制听装卷烟曾作为礼品赠送给东欧国家领导人,每年一千听。1968年起,中国民航总局向上海卷烟厂定制硬盒十支装与硬盒五支装“中华”烟作为乘坐中国民航航班纪念品,赠送给中外乘客,1978年终止,历时十一年。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各个卷烟工业企业在高端烟塑造上推出了软包产品,且在价格上要高于同级别的硬包规格,这在当时消费者眼中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在中低档卷烟产品中,硬包产品的价位是高于软包产品的,软“中华”的销售不甚理想。
由于销量上的不甚理想,软“中华”于1996年前后停产。而正是这次停产,“物以稀为贵”的传统想法给了浙江、江苏、上海等地零售商将软“中华”产品捧红的机会。加上“中华”卷烟的特殊背景,就有了后来坊间的“‘3’字头‘中华’之前是特供中南海用烟,质量和吸味在软中华规格中都属最好”的传闻,以及随之而来的“1”“2”“3”字头软“中华”产品的细分。
就这样,“中华”“3”字头被浙江商家炒火了,价格更是一路飙升。多年之后,随着浙商在全国各地的广泛分布,受到影响的市场也越来越多,价格更是扶摇直上。
然而,所谓“1”字头、“2”字头、“3”字头的软“中华”,只不过是卷烟生产时流水线的班次代号而已,并不存在质量及工艺上的差别。
一个属于日化产品,一个属于烟草产品,二者的联系都是用了“中华”这个商标。中华牙膏是上海牙膏厂的产品,现在属于联合利华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