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交流学习站点,所有发布的信息只供参考,不欢迎未成年人浏览。
香烟批发网
热点资讯
常见问题
中国农科院烟草所迎来60岁“生日”!
发布时间: 2018-12-20
1958年,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复,农业部设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1959年,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增名山东省烟草研究所;1987年,经国家科委、劳动人事部批准增名中国

1958年,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复,农业部设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1959年,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增名“山东省烟草研究所”;1987年,经国家科委、劳动人事部批准增名“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

逝者如斯夫,从1958年到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已悄然走过一甲子峥嵘岁月。悠悠60载,烟草所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曲折发展历程,用青春和热血铺开了从建国初期到二十一世纪的宏伟画卷。

从古城青州到黄海之滨、崂山脚下的青岛,物换星移、春华秋实,烟草所一路披荆斩棘、风雨兼程,谱写一首恢弘的科研华章,在我国烟草事业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一连串坚实而闪光的足迹。

 

岁月如歌 荏苒一甲子

60年前,山东青州,一座富有悠久历史的古城,给予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扎根、萌芽的土壤。

当时光的指针回拨至1958年9月22日,经农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在益都农业试验站的基础上择址组建。

适时,在第一任所长陈瑞泰先生的带领下,3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精英,齐聚青州,胸怀振兴烟草农业科研事业这一共同目标,开始了烟草研究最初的科研探索之路。

草创艰辛,也要迎难而上。物资匮乏的年代,第一代烟草所人白手起家,凭着一股敢闯敢拼的劲头,用汗水和信念撑起了烟草所的“脊梁”,在一方科研热土上,建起了烟草所的第一个大门,建成了首座玻璃温室,兴建了科研楼、种质库、化学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建所初期的前20年,烟草研究所积极响应党中央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大力开展烟草研究工作,承担全国烟草原料研究任务,在品种选育、土壤肥料生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等研究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上世纪60年代,“金星6007”“小黄金1025”“大白筋599”等新品种,相继被成功选育出来。其中,烟草所选育的抗病品种“金星6007”,从山东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既有效地减轻了黑胫病造成的严重损失,又解决了当时卷烟原料短缺问题。

上世纪70年代,烟草所在单倍体育种技术和种间体细胞杂交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率先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育成第一个烤烟品种“单育一号”,标志着烟草所在该领域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陈瑞泰老所长带领,烟草所首次完成了我国烟草种植区划研究,提出烤烟适生类型区的划分指标,将全国烤烟种植区划分为7个一级区和27个二级区。

“那时烟草所与全国20多家单位密切协作,将我国烟草的种植‘家底儿’彻底摸了一遍,对各种植区域、质量特点、烟叶发展前景进行了大排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所长王元英介绍,此项研究为烟叶生产科学布局调整以及“北烟南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抗病品种到优质适产品种,从杂交育种到分子育种,先后育成了“中烟86”“中烟90”“中烟100”等40余个适宜我国种植的烤烟新品种;完成了烟草品种资源收集鉴定;全国地方晾晒烟资源普查和品质鉴定;全国烟草侵染性病害调查等一系列重大基础科研工作⋯⋯

伴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烟草研究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

经过几代烟草所人的不懈努力,先后建立了国家烟草改良中心、农业农村部烟草生物学与加工重点实验室、烟草行业烟草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中美植物衰老联合实验室等20个国家、省部级创新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为科技创新搭建了较为完善的平台支撑体系。

 

薪火相传 创新永不辍

唯有栽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来栖。为了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2004年10月18日,烟草所经上级单位批准,整体搬迁到交通更为便利、人才相对集中的青岛市。

自迁移青岛以来,烟草研究所步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同时,构建起了以青岛所部为中心,青州地区、青岛试验基地、西南试验基地、宣城试验基地为支撑的“一所五地”发展新格局。

“我们立足‘一主体两拓展’发展定位,紧紧依托科技创新工程和行业重大专项,在做精做强烟草主业的同时,逐步拓展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功能农业、海洋农业等学科领域,为烟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王元英掷地有声。

谋创新、促发展。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烟草所组建了7支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实施烟草绿色防控、基因组计划、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等行业重大专项,围绕行业重大关键问题开展协同攻关。

60载弦歌不辍,桃李芬芳。建所以来,培养造就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烟草行业学科带头人、农科英才、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首席专家等一大批高端人才。

目前,烟草所在职员工19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3人,86名专家获得高级职称,具有博士学位人员70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70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130余人。

“为了培养和造就学科带头人,我们所制订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人才培养与引进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并设立了烟草所青年科学基金,让年轻人放开手脚、自由探索,提升青年人才承担科研项目能力。”烟草所副所长张忠锋说。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营造的是自由氛围,转变的是科研姿态。实验室“挑灯夜战”,攻克技术难关;田间地头“埋头苦干”,跟踪调查研究。烟草所人耐住寂寞,潜心科研,用责任与担当扛起一项项重任,用汗水与智慧谱写一个个新篇章。

可量化的奖励成果,背后却有道不尽的心血付出。改革开放以来,烟草所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3 项,省部级奖励109项,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8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余件,出版科技专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

 

砥砺向前 真情系“三农”

面向行业,服务三农。烟草所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在全国17个植烟省建立了85个核心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了覆盖全国烟区的服务支撑体系,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烟草所常年有60余名专家深入烟区生产一线,活跃在烟叶生产技术服务的主战场。每到烟叶生产季节,跑烟区、下烟田,对于这些科技工作者都是“家常便饭”,烈日当头、无惧风雨,来来回回地穿梭在一排排烟株中间,观察、取样、实验测定、分析研讨、思考创新,黝黑的肤色为他们擦亮了科研创新的底色。

“对于育种人员来说,田间地头就是最好的办公场所。”从事烟草育种研究30余载的王元英深有体会。1984年,刚出校门的他就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和小小的种子打起了交道。

“那时条件设备比较简陋,一身白大褂,拿着袋子、绳子、酒精棉球,带上药壶、笔记本这些‘家当’就直奔烟田。”如今作为烟草行业遗传育种方向学科带头人,王元英回忆起那段“苦”中作乐的时光,依旧甘之如饴。“为了能在最佳时段观察样本、记录数据,夏天清晨四五点就出发,骑车到十几公里外的烟田搞调查,一直忙到十点多钟大家才休息。”

60载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一代代烟草所人发扬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将一篇篇科研文章写在广袤大地上,将一项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科技兴烟,科技兴农。随着一个个新理念、新产品、新技术的落地应用,烟草研究所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也有效地促进了烟区农业增效和烟农增收。

一甲子载歌前行,不忘初心。“为了促进烟农持续增收,我们大力开展烟草综合利用、特种作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研究,探索‘烟草+多元化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张忠锋如是说。

在特种作物高附加值利用研究中,烟草所收集了特色谷物、菰米、薏苡、野大豆、罗布麻、金丝黄菊、荞麦等特种作物种质资源400余份。张忠锋介绍,“在选择轮作作物时,我们指导烟农种植了一些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特种作物,比如鹰嘴豆、藜麦、太子参等。”从目前的反响来看,这些特种作物经济效益可观,有望培育出新产业。

更多文章:

Copyright © 2018 香烟批发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82545225号
香烟批发 正品免税烟 香烟货源 香烟代理 免税香烟批发 香烟网购商城
公司网站:http://www.zhiwen6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