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层人才是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的重要基础。基层岗位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能力是企业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结合工作实际,笔者发现,当前个别企业在基层员工队伍建设中存在用工效率偏低、学历结构差异明显,条线人员职能结构不完善、考核结构不合理,基层员工动力活力不足、区域位置优秀人才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根据上述问题现状,追根溯源、由表及里,可从管理层、实施层、员工自身三个层面对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管理层面来看,基层员工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从实施层面来看,相关制度的执行与落地还需要加快进程;从员工层面来看,自身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基层队伍,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笔者认为,可秉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文化留人”的用人理念,重点突出拓宽通道、薪酬激励、岗位管理、素质提升工作,强化基层员工队伍在专业技能、规则意识、创新能力和能动性发挥上的综合统一。
突出事业至上 锤炼专业技能
要拓宽员工成长通道,破除“独木桥”晋升思维,建立“多梯晋升”机制,实现事业留人。
坚持人岗相适,加强岗位沟通交流。建立岗位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实施轮岗交流管理制度,引入岗位积分制,明确绩效导向,做到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加强培养,重视人才在实践中的锻炼成长,做好人才梯次化建设,强化系统内部人才交流,形成良性循环。
坚持人事相宜,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打通发展通道,实行技术职称聘任,给基层员工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加大专业技术队伍的培养力度,选择技术能力强、积极钻研业务、积极参与创新等素质较高的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引导员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满足员工职业发展需求。
尊重技能劳动,加强技能队伍建设。建立以职业技能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职业技能评聘制度,分步骤、分层级做好评聘工作,努力营造尊重技能劳动、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风气,保护好员工的首创精神,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成就感。通过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将技能人员技能水平与薪酬、晋升、评优挂钩,让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技术创新领军作用,有效激励技能人才学习和工作热情。落实待遇激励,把技能等级、岗位表现、工作业绩与相关待遇结合起来,体现知识和技能的价值,更好地调动员工学技术、练绝活的积极性。
完善制度规则 共守纪律底线
以规章制度为基准,发挥非物质薪酬的正向激励作用,将员工队伍管理与工资报酬管理结合起来,用待遇留人,不断增强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争创和谐用工企业。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建立完善劳动保障规章制度,在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续订、解除及终止等关键环节,严格按程序办理。
构建规范保障体系。按照薪酬改革的要求,探索薪酬管理新思路,发挥非物质薪酬激励作用,完善薪酬结构,实施全面薪酬管理,实现增量管理向存量管理的转变。
实现制度全面知晓。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形成制度汇编。完善员工手册,组织各层级员工认真学习,提升员工对权利义务、奖惩规定、考勤考核等方面制度的知晓率,强化遵规守纪意识,以制度留人,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没有后顾之忧。
坚持和衷共济 构建和谐关系
通过岗位配置、强化考核等措施,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合理配置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设置要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完善岗位编制管理,着眼人才队伍的素能提升和战略储备,做好岗位需求预测,加强人才储备,推动队伍转型升级,全面理顺岗位管理。
充分运用考核结果。充分发挥绩效引导的作用,试点建立绩效考核二次分配激励机制,激发企业降本增效的内在潜力和工作动力;完善调整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实现考核结果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带动“后进者”自我加压,形成良好工作氛围。
鼓励全员参与管理。通过定期组织员工座谈、开设领导信箱以及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现员工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
聚焦开放务实 增添创新活力
加大员工培训培养力度,让员工在学习中开阔眼界、增长本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建立多元化培训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培训”模式,充分利用中国烟草网络学院平台,引导员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实现培训资源最大化、培训学习实时化、培训过程数据化,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
实施素能提升工程。针对基层员工队伍能力需求和技能短缺等问题,出台员工素能综合提升方案,大力实施员工专业素能提升工程,坚持目标导向,全力做好企业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同时,运用课堂授课、案例分析、外出交流、现场操作、实地观摩等方式,注重双向交流和互动,建立全融合培养机制、全周期管理体系、全方位考核模式,激励员工立足岗位学技术,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和职称考评,提升综合素能。
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建立“人才+项目”的育人模式,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协同工作机制,发挥专业技术优势,通过各类项目开发实现市县两级优秀人才流动,共同探索开发创新型项目,达到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的目的。
强化队伍建设保障。实施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健全“送、访、救、助”的员工关爱机制,关心员工发展,关注员工诉求,解决员工后顾之忧,增强员工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同时,积极打造有文化追求、有共同企业愿景的组织文化,实现价值认同、文化认知、员工认可,做到文化留人,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