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很多人都喜欢谈情怀、讲回忆。作为一名资深老烟民,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卷烟消费的变化颇有感触,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我还年轻,抽烟多,留下的回忆自然多。
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当时的卷烟还分甲、乙、丙三个等级,我们在生产队里买烟都得凭烟票。上世纪80年代初,深受大家喜爱的卷烟品牌有“丰收”“大铁桥”“光明”。这几款烟在当时算得上是大众烟,价格相对便宜。特别是蚌埠烟厂的“丰收”烟,一包才九分钱。以往的卷烟包装简单朴素,看起来非常清爽,不过也有的印刷质量不是太好,但每个品牌背后都有故事。
那时候挣钱不容易,做一天工也就挣两毛八分钱,而且卷烟限量,即便有票也未必能买到,自然要省着点。也有一些经济条件差一点的家庭会买散支烟,相互之间递烟还很少见。显然,卷烟还没有成为一种社交方式。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烟票开始逐渐退出市场,但一些紧俏烟依然需要烟票才能买到,例如“合肥”“逍遥津”。为了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商业部门采取给局民“副食品票”的办法,每人每月凭票购买1~2包“合肥”或“逍遥津”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民群众的收入增加,购买力逐渐增强,消费水平提高。同时,高档卷烟品牌增多、产量增加,凭票供应取消,批条子供应也绝迹了。卷烟品牌百花齐放,“红梅”“阿诗玛”等云产卷烟风靡全国。安徽也不例外,“红梅”烟成了许多人的首选。
到了1992年,“红塔山”“盛唐”“光明”成为安徽农村消费者最喜爱的卷烟品牌,卷烟也成了人们感情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大家见了面通常会主动递上一支烟,互相帮忙肯定少不了塞上一包烟。这些尘封的历史将永远铭记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