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起源于南美洲,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那儿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用玉米芯做成的长柄烟具吸食烟叶了。后来烟草传到欧洲,开始大行其是,成为男人的时尚。
烟草在明朝传入中国,一时风靡朝野。铁齿铜牙纪晓岚就贪恋这一口,这也就是和珅为什么称他为“纪大烟袋”的原因。野史记载,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让人把纸张平摊在一个长案上,他一边抽烟,一边校读,围案一圈,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出来了。烟是他的灵感。
这一点在爱因斯坦那里也得到了佐证,1950年,他被蒙特利尔的一家烟斗俱乐部吸收为终身会员,他告诉人们:“我相信用烟斗吸烟可以使我们对人世间的事情有某种比较冷静而客观的判断。”这到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那里,则成了一个哲学例证。他说香烟是虚无的象征,是抽象的,没有固有的特性,容易消失的物体。而烟斗则是存在的象征。
人类历史聚焦在这一刻,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的一个夜晚,丘吉尔、斯大林和罗斯福在一起商讨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丘吉尔的手里握着一只石楠根烟斗,斯大林浓重的胡须下面是一只巨大的枣木烟斗,而罗斯福则是抽的骆驼牌香烟。在对烟的嗜好上,即便是楚河汉界两边的人也概莫能外。
作家这个群体更是与烟休戚与共了。周作人甚至由吸烟悟到了读书的境界,他说,读书有如抽纸烟的人,手嘴闲空,便觉无聊。书一本本翻下去,如同烟一根根地抽下去,有时书也不看,只是翻,就好像看着烟雾缭绕,陶醉于其中……其中的感悟不可谓不深,一语中的。
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是林语堂,他说:“做人不可无书,读书不可无烟。”他曾感慨道:“试问读稼轩之词、摩诘之诗而不吸烟,可乎?不可乎?”他将吸烟做为清脑提神之用。“读书亦能会神会意,胸中了无窒碍,神游其间,方算是读,此种心境,不吸烟岂可办到?”问题是林语堂吸的太多了,于是戒了一段时间,这一戒不要紧,反倒更觉得吸烟之必要,他在《我的戒烟》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有一次也走入歧途,忽然高兴戒烟起来。经过三星期之久,才受良心的责备,悔悟前非。我赌咒着,再不颓唐,再不失检,要老老实实做吸的信徒,一直到老耄为止……无端戒烟断绝我们的灵魂的清福,这是一种亏负自己而无益于人的不道德行为!”后来,林语堂自然又坦然吸起烟来。在他的书桌左端有一处烧焦的痕迹,是放烟的地方,因为烟抽的多了,痕迹越来越深,于是成了一道醒目的疤痕。林语堂名之曰“惜阴池”,珍惜光阴之意。似乎抽一支烟,人生就会短上一截。想一想,也诚乎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