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草行业,讲到产业扶贫,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起烟叶生产,烟农靠种烟脱贫致富,意义非比寻常。事实上,每年烟叶烘烤季,复烤企业大量用工也让当地百姓获得可观收入,顺利脱贫、摘了穷帽。
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下辖会理、德昌、会东、宜宾4个复烤厂,工厂每年需用工5000多人。如何在满足企业用工需要和推动精准扶贫上找到结合点,成为了四川烟叶复烤公司思考并践行的方向。
“扶贫不能简单地‘给予’,要精准实施,既要招工用工,更要提升工人技能,给予全方位关怀,提高他们的收入。”四川烟叶复烤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步克说。据统计,近5年来,四川烟叶复烤公司共招收农民工2.45万余人次,为其创收3.56亿元。
精准帮扶——幸福“招进来”
人无业不立,人无业不富,人无稳业不安。只要就业稳,收入就能增,脱贫就更有底气。
凉山州是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生存环境较差、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是全国、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代大菊,会理县大营村五组人,四川烟叶复烤公司会理复烤厂整选车间的一名选叶工。31岁的她本应和其他同龄人一样青春韶华,但她却是一张布满褶子、满是沧桑的脸。
“因为长期治疗丈夫的癫痫病,一直不停地向亲戚朋友借钱,10多年来家里欠了20多万元的外债,儿子和女儿穿的衣服都是邻居们送的。”回忆辛酸过往,代大菊不禁湿了眼眶。代大菊说,公公常年生病、婆婆患精神病,只有靠她赚钱养家,她迫切需要一份稳定且待遇不错的工作。
“没文化、没手艺,长年只能靠打零工度日,能找到的也是些粗活、累活、脏活,待遇很低,而且不稳定,所以很多人就索性回家闲着,柴米油盐没着落是常有的事。”会理复烤厂党支部书记、厂长熊高云说,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作为国有企业,会理复烤厂坚持把“招工”与“扶贫”相结合,精准施策,把就业岗位留给像代大菊一样最有需要的人。
“非常感谢复烤厂能给我这个工作机会。每个烤季我在厂里工作7个多月可以挣2万多元,非烤季的时候在家种植烟叶也可以挣2万多元,一年总收入差不多5万元。”代大菊感激地说,现在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让她很安心。
为了让更偏远农村的农民能安心务工,会理复烤厂还在厂区附近租用了能容纳近100人的民房,作为驻厂劳务人员宿舍,不仅不收费,每天还能享受18元的用餐补贴。
此外,会理复烤厂还积极响应凉山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号召,打造特色就业“扶贫车间”,促进贫困户就近就业,让贫困劳动力通过“扶贫车间”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细心帮扶——幸福“教出来”
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才能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招进来”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要“用好”,想方设法提高劳务工收入,保障其稳定就业。
四川烟叶复烤公司德昌复烤厂党支部书记、厂长朱涛介绍,烟叶复烤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企业,每个烤季劳务用工都在1200人左右,其中少数民族用工比例超过50%,他们主要来自周边农村,家庭大都比较困难。
“劳动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低等也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不少人一辈子都没进过县城、没进过工厂。”朱涛说,很多劳务工到厂工作后,由于语言沟通不畅、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岗位技能,工作效率都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收入水平。
“在我们车间,上完小学都算是高材生了!90%以上的选叶工都是没有读过书的彝族妇女,刚进来的时候根本没法和她们沟通,更别谈培训选叶技能了。”德昌复烤厂整选车间主任李明文说,由于语言沟通困难和文化水平较低,车间管理难度很大,选叶工作常常放错烟叶,同时选叶工效率低,也导致她们收入很低。
德昌复烤厂“幸福课堂”老师教彝族选叶工写字 /黄德磊 摄
针对这种情况,德昌复烤厂在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的同时,还利用班前班后闲暇时间,在车间设置了“幸福课堂”。“幸福课堂”由组长、小组长按照班组分组,教不识字的员工认字、写字,让他们学会认识简单的常用字、会写自己的名字。
“以前,我不认识自己的名字,说不了汉语。现在,我不仅认识自己的名字,还能一笔一画写下来,也会说汉语了!”46岁的彝族妇女丰阿呷没想到,到德昌复烤厂打工,不仅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学会了识汉字、说汉语。
很多像丰阿呷这样的少数民族农民工,在签到的时候,从按手印变成了写名字。不仅如此,“幸福课堂”还给大家双语(汉语+彝语)读报纸、教做工间操、唱歌、跳舞。车间里每天15分钟的工间操活动,不仅让繁忙劳动的员工放松了心情,也增加了工作的乐趣。
自2017年“幸福课堂”开设以来,德昌复烤厂累计开展劳务工选叶技能培训、读书写字培训等近千场次,增强了选叶工人识字、认字能力,成功为200余名劳务工扫盲。同时,选叶工作业效率明显提升,精选烟叶用时从原来的1.8小时/件缩短为1小时/件;选叶工平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提升到2500元以上,最高收入达4200余元。
37岁彝族妇女吉牛衣落说,2011年丈夫因病去世后,自己感觉生活太艰难了,但在德昌复烤厂打工后,每年能有近2万元的收入,现在不仅从夯土房子搬进了砖木瓦房,家里欠的债也慢慢开始还,以后“要让孩子多读书,将来才有出息”。
真情帮扶——幸福“托起来”
彝族年假的第二天清晨,8岁的刘国玲跟着妈妈陈元英来到四川烟叶复烤公司会东复烤厂,妈妈跟她告别后进了车间,她则跟着老师到了工厂食堂二楼的大会议室,这里已经陆陆续续来了60多个小朋友。
陈元英是会东复烤厂的一名选叶工人,每年9月到次年5月在厂里上班,由于季节性比较强,周末和节假日也要连续生产。可学校一放假,上小学的刘国玲就没人看管了,是“挣钱养家”还是“看娃顾家”,成了陈元英的难题。
在会东复烤厂,像陈元英这样的季节性用工还有很多。据了解,厂里每年生产期间有1000多名季节用工,大多是周边农村45岁至55岁的困难就业群体,其中又以女性为主,她们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起看管小孩的责任。
为了解决农民工在这方面的后顾之忧,会东复烤厂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准备,于今年10月开始,利用厂里的会议室和职工之家办起了托管班,召集有爱心、有耐心、有特长的党员志愿者担任志愿老师,开设了形式多样的课程。
“我们根据孩童的年龄结构、兴趣爱好,开设了国学、爱国主义教育、音乐、体育、美术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程。”会东复烤厂综合办公室主任李燕是一名志愿者老师,教孩子们画画。她说,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当志愿老师,很有意义。
“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我们一起做作业、打乒乓球、玩游戏。这里每天还有免费好吃的早餐、午餐。我们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老师像妈妈一样爱我们,我喜欢在这里。”选叶工张荣芬的两个孩子大双和小双开心地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选叶工放心,我们工业企业也放心。”浙江中烟驻厂加工经理张广普说,“浙江中烟每年在会东复烤厂加工烟叶40万担以上。优质的烟叶原料离不开一支稳定的选叶队伍,托管班很好地促进了选叶队伍稳定,我们把烟叶放在会东复烤厂加工也很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