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技术创新一员为自豪,以缔造风清气正科研生态为己任,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荣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崇尚学术民主,坚守诚信底线,严守科研规范,为实现湖北中烟双一流目标而努力奋斗。”
11月6日,阵阵铿锵有力的宣誓声从湖北中烟技术中心一楼会议室传来。这是今年公司项目验收之前,所有研发人员正在进行科研诚信宣誓。宣誓结束后,大家在《科研诚信宣言》上签字,以表示自己遵守科研诚信的决心。
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科研诚信宣言,对于湖北中烟来说是首次。仪式虽简短,但折射出的是公司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对技术人员的严格要求,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不懈追求。
“没有创新,就没有湖北中烟的今天,更没有湖北中烟的明天。”创新已经成为湖北中烟骨子里的基因和生存方式。创立“星系模式”技术创新体系,在卷烟调香、特种滤棒、烟用爆珠等领域开展高强度攻关、高密度研发。2018年,完成“黄鹤楼(珍品细支)”“黄鹤楼(雪之梦5号)”等多款传统卷烟和雪茄产品的开发和储备,实现“MOK1.9”“MOK mini”和“COO”在韩国的上市,全年共申报专利437件,授权专利275件,验收科技创新成果126项,转化率超过80%……科研之路硕果累累就是最好的佐证。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全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需求。在经过一段期间的大发展、大跨越后,湖北中烟的科技创新也迎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如何突破“瓶颈”,补长“短板”,多措并举推动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突出‘提质’‘提效’和‘放权’,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优化内部结构、搭建创新平台、提升科技管理水平,让平台、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充分活跃起来,逐步构建和完善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组织架构和科研支撑能力。”湖北中烟技术中心主任毛耀如是说。
优机制、严监管、简流程、建平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动真格、出真招,为公司“双一流”目标和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优机制 让研发工作更加融通
“完成湖北省内四个产区烟叶收购质量摸底调研”“完成四川凉山烟区两个配方模块制作和加工”“‘黄鹤楼’某规格叶组配方的优化”……
一走进技术中心产品研发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满密密麻麻文字的工作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只是当月重点工作的一部分,从烟种到烟叶再到制成卷烟,中间过程中产生的任何技术问题,都需要由他们部门来解决。自从技术中心内部组织架构调整以来,他们坚持每个月重点工作上墙、考核上墙,进一步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结题验收环节严格把关,确保科研项目质量
规范高效、充满活力的组织架构是科技工作的组织保证。上半年,围绕公司“双一流”建设目标,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速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和技术“三个一批”支撑,技术中心对组织架构进行了改革。将产品研发、技术研究和知识管理等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把原来的9个科室整合成为4个科室,提高了核心职能的系统性,形成了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指导,构建了协同、高质、高效的创新体制。
“举例来说,科室整合之前,针对烟叶采购等级调整这一项工作,就要联系产品、原料、工艺等多个科室的领导、同事,坐下来一起开会、讨论,现在方便多了,大家都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讨论、研究,很快就能出新方案。” 产品研发室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这样解释。
多元融通、主动求变。“9”变“4”的同时,技术中心对考核激励进行了改革,打破原来陈旧的分配体系,突出创新实绩、注重对品牌贡献度,进行了有力的激励机制改革,使激励机制更加灵活,充分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真正掀起了一场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的新浪潮。
严监管 把好科研项目质量关
科技管理室,主要负责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工作虽谈不上多么“高精尖”,但如何做好项目管理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为什么我的项目没有通过形式审查?”
“因为最初立项指标要求实现工业化生产,但你的验收材料里并没有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类标准,所以视为未完成既定目标。”
听了项目管理人员唐敏的解释,研究员柯炜昌马上对其项目进行完善,补充了所需的各类标准。最终,他的项目顺利通过了初步审查,并在今年的项目验收大会上,收获了材料组最高分的好成绩,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这是今年湖北中烟项目验收工作中发生的真实案例。
技术中心科研人员在《科研诚信宣言》上签字
相比以往,今年的项目验收更加严苛。首先,在初选环节就进行了严格质量审核,淘汰一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82个项目仅有51个通过了初选。其次,在验收环节扩大了评委“阵容”,除了公司内部专家外,首次聘请外部专家担任评委、参与验收。这些专家们有的来自行业科研单位,有的来自高校,有的来自商业企业。
产品研发室的李冉,从武汉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技术中心工作,每年都负责一些项目的研发。今年,他负责的《盒条包装印刷材料关键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和《色谱重叠峰解析技术应用研究》两个项目都顺利通过了验收。“外部专家的视野更广,他们不会仅仅局限于如何进一步提升‘黄鹤楼’品牌的发展提意见,而是从更长远的角度,给出宝贵建议,让我感觉收获满满。”李冉说。
“没有一流的管理就没有一流的科研。”对项目管理的改革,不仅体现在验收环节。今年以来,湖北中烟收紧了“立项关、验收关、评奖关”三道关口管理,从项目立项、实施,再到验收、评奖,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相应调整,使每项流程都能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为科研项目质量提升“保驾护航”。
简流程 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
充足的科研经费是科学研究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那么,一个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大概需要经历哪些过程?
预算编制与审批,采购与支付,审核与报销,账务调整与报表,审计检查与验收等等。每一道程序都要“充分论证”,科研人员花大量时间来填表格、走流程,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精力来审核确认其真实、合法性。项目经费管理成了“老大难”,让科研人员谈虎色变,在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中,对经费的管理同样至关重要。
在“最痛处”亮剑,向“最难处”攻坚。今年以来,湖北中烟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对预算的申报、变更、调剂,经费的使用等流程进行了优化,进一步下放预算调剂权、物资采购权,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
比如,预算编制方面,对科研项目经费、产品开发与试制费用预算采用总预算编制方法;
比如,预算调剂方面,赋予项目负责人一定的预算调剂权,即在总预算不变情况下,科目之间、项目之间预算费用可打通使用,自主调剂。对确需项目预算变更的,项目负责人可向科技管理部门申报并说明原因,公司科技委员会办公室审核通过后,报财务部门备案即可。
比如,急小零散型科研物资和服务采购方面,可在公司合格供应商库中选择供应商直接采购或通过网采平台实施采购。
再比如,对外合作方面,建立科技项目对外合作方库,并实行分类管理,缩短了采购流程,提升了对外合作采购效率。
……
把能下放的管理权限尽量下放,把能简化的流程环节尽量简化,充分保障了科研和管理自主权,体现了对科研规律的尊重、对科研人员的信任、对科技创新的鼓励,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让广大科研人员可以潜心研究、奋力攻关。
今年年底,湖北中烟将印发修订后的《湖北中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将对科研项目实施分类分级管理的方式,在立项评审时,对项目进行等级分类,不同等级项目实施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监督,简化过程管理,降低检查频率,减少对科研人员不必要的“干扰”,项目管理工作必将更加合理、更加有效、更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建平台 为全员创新“搭桥铺路”
创新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但绝不是科技部门的单打独斗。
正如技术中心副主任张胜华所说,在科技创新的大舞台上,技术中心不是唯一的“舞者”,而是应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协调运用好社会高端创新资源,让各个创新主体和要素互动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万众创新。
从源头谋创新,以科技赢未来。为了进一步助推科技创新,提高员工自主研发能力和竞争力,湖北中烟还将搭建包括材料应用研究平台、香精香料研究平台、原料基础研究平台、智能制造研究平台、质量管控研究平台等在内的“1+8”创新平台,盘活技术创新资源要素,让创新源头“活起来”,充分调动“6+2+1”(6家卷烟厂、2家直属单位、1个黄鹤楼科技园)创新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全员技术创新、全领域技术创新。
“聚全员之智、借八方之力”。每个研究平台对应不同科研方向和科研主体。这些创新平台搭建完成后,将围绕各自主题和方向,发挥各科研主体自身优势,同时也可以借助行业内外力量,精准发力,助推公司在关键核心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并实现转化应用。
“当然,不是说平台搭建成功后,马上就会有高质量的科研项目随之而来”,张胜华补充说,“今后还需要更多的配套举措同步推进,也需要科研人员自觉践行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瞄准科技前沿,勇攀高峰,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从收紧项目管理关口,到加强科技创新的“放管服”改革;从加强科技创新制度“软体系”建设,到加强“1+8”创新平台“硬体系”建设;从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改革,再到谋划启动科技创新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一系列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都将进一步健全湖北中烟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活力。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风正劲!湖北中烟击鼓催征、蓄势待发,以非凡的底气和自信来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实际成效为推动中国烟草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