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讲担当”。业内有些人对“讲品位、讲格调”没有异议,提到“讲责任、讲担当”却持保留意见。有人认为“产品就是产品,完成到达消费者手中这最后的‘惊险跳跃’,便大功告成”“任何附加,都会使产品不‘纯’”。
其实,产品的诞生与成长,不可能离开特定社会历史语境。摆脱“纯商业”窠臼,走出“小我”空间,怀抱公共和使命意识为先的大格局,才能成为富有风骨的“大作”。
在新消费如火如荼的当下,安徽中烟积极面对时代、呼应时代、拥抱时代,在打造“徽商”系列产品之初,便秉承徽商精神,紧紧将其与有效满足市场需求联系在一起,勇承社会历史担当。因为他们知道,产品如果面对时代和人民“失语”,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新消费,这个热词风头正劲。智慧物流、移动支付、AR再现……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场景,定格着消费市场不断释放新需求、改善新体验的一个个精彩镜头。新消费,除了方式、消费体验的“新”,更有结构的自我迭代、优化升级。也就是说,新消费在不断攀升的同时,也激发出上游制造企业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升级的澎湃动力。
安徽中烟洞悉新消费背后的实质,从以前“闷头搞生产”积极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拥抱新需求”,不断提升供给水平。质量和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推出更适合目标消费群体的产品和服务;贴心的个性化定制,更好地满足了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智能制造、大数据引入生产,将市场需求数据化,确保生产线上的产品精准对接消费者的所思所想所盼。
时代在变,市场在变,不变的是对创新的探索、对品质的追求。“徽商”系列产品以优质供给做支撑,产品梯队经过合理科学规划之后,既符合传统需求转型升级的实际,又在新兴需求的强势拉动下,实现从“产品需求”到“品牌需求”,到“品位需求”,再到“人文需求”的定位转变。消费升级增添了一个新亮点,亦进一步释放着消费的活力与红利。
虚无与解构无益于世道人心,植根于笃实的现实基座、深厚的价值底蕴,这样的产品才能真正引发消费者的共情。回顾这些年来在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产品,往往都是抓住了市场的痛点,实现了意义的建构。这便是新时代“徽商”应有的大格局、大境界、大胸怀——关注的不仅是个人,还有家国,还有民众。“大”,不是要求产品蹭热点新闻,不是指规模的“大”,更不是名称使用“大词”、口号喊得“大声”,而是更加匹配消费提质扩容所呈现出的昂扬气魄,并能借此将中国品牌的声音传递得更远、更广。
今天,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已经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井喷的文化需求让人欣喜,也是产品“兴文化”的机遇。
产品要有诗意担当。产品有自己的劲道,即便是承载历史文化,也须是诗意的承载。在这个过程中,安徽中烟适应文化需求端的升级,适时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精品,在文化自信中坚持“徽商”的真意。
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对新事物的追逐更加急迫。是坚守传统还是随波逐流?这是一个问题。“徽商”的真意,就像这道问题,看似简单,深解起来却无比复杂。所以,徽烟工坊里,究竟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是叶丝的配比?是时间的精妙运用?还是不一而足的卷制手法?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却可以用时间来沉淀——
山连吴越云涛涌,是一张美丽名片,也是珍贵的发展资源;水接荆扬地脉长,是千年意蕴悠长,也是奋进的精神底色。循着浩浩汤汤的文脉,“徽商”的创新力锁住了民族精神,在对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的领悟中,摆脱了声嘶力竭的空洞姿态,鼓起心灵内凝的劲道。
几百年来,徽商随着时代之风的轨迹,不停迁徙,不停流变。但是,无论走了多远、走了多久,在他们脑海中,故乡的影子始终熟悉而深刻。就像一个定位器,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而这种情思,也恰似人与物的相逢。这种相逢,被“徽商”的文化力赋予了浩然之气。若以人情世故来看,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惊鸿一瞥,有的是令人扼腕的相见恨晚……总归如光泽柔和的玉石般,备感亲切。而更多关于徽商的情感传递,恰恰是在最平凡的生活日常里。
命运的盛宴不期而遇。这是水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情感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愁、梦想、现实等交融在一起,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追循文脉的不仅是唐诗、宋词、昆曲、京剧,还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徽商所透露出的“真意”,同样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明的书写者。承载着家国情怀的星星点点,就像被时间雕刻的瑰宝一样,透过它,在人间烟火中求真味,于人情坦率中求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