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构提升的主旋律下,一、二类烟继续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势头,今年前11个月分别3倍、2倍于市场平均增速,市场份额同比分别提高1.7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加起来已经达到48%以上。从过去的三分天下到如今的半壁江山,一、二类烟不仅成为商业销量、销售收入的双重支撑,也构成了销量增长、收入增长的绝对主力。
大盘高歌猛进的背后,则是大品牌以一、二类烟为主体的更快发展。
一方面,继2011年「芙蓉王」首次突破百万箱,引领一类烟百万箱时代以来,今年已经有5个品牌一类烟超过百万箱,「芙蓉王」也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第一个——也是中国烟草的第一个一类烟品牌——200万箱;把一、二类烟加起来,从2018年开始,则是一个——「利群」——300万箱,一个——「黄鹤楼」——200万箱,以及6个超百万箱品牌。
商业销售收入这块,「中华」在2018年首次突破1500亿之后,已经稳定地站在1500亿元之上;在2018年4个超千亿元品牌的基础上,尽管品牌数量没有增加,但「黄鹤楼」把时间提前了一个月;在1+4的第一梯队之外,今年前11个月已经形成了两个品牌超800亿元、两个品牌超600亿元、两个品牌超500亿元的梯次化。
另一方面,29个重点品牌除1个品牌之外,其余均实现了一、二类烟的销量增长,有3个品牌增量超过10万箱,有8个增量达到5万箱以上。其中:「利群」单品牌一类烟增量接近20万箱,一类烟增量超过5万箱的达到7个,二类烟尽管有5个同比减量,但普遍属于技术性的主动调减,「双15」品牌一、二类烟的销售占比分别提高了1.9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大品牌也实现了高份额上的高增量切割,一类烟销量前10位品牌集中度达到84.7%,这10个品牌的增量占比也达到了62.5%,在增量最大的10个品牌中占据了6席;二类烟销量前10位品牌集中度达到80.3%,这10个品牌的增量占比也达到了47.2%,尽管有「利群」、「黄鹤楼」这样的主动调减,但在增量最大的10个品牌中仍然占据了5席。
这样的发展态势,让「136」、「345」的未来越见清晰起来。
之前大家对「136」、「345」的观察和期待,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最快什么时候,虽然都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但主观上还是希望能够更快一些,品牌层面也有不少自我加压的动力和动作;另一个是最终有哪些品牌,在明确具体名单之前,大品牌要面对更高目标的挑战,中游品牌则需要努力让自己有一席之地,先站位而后占位。
从行业层面淡化「136」、「345」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强调的是高质量的要求、高质量的标准、高质量的过程,有了这样的前提,高质量的结果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所以,时间进度上,早一点晚一点、快一点慢一点反而不是问题,关键是持续提升中式卷烟品牌的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两个方面都留有相当的悬念——预计全年一、二类烟年销量超过50万箱的品牌有13个,商业销售收入超600亿元的品牌9个——但「激起一池春水」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不仅集中精力发展一、二类烟的政策导向和重心摆布更加鲜明,也打破了相对固化的品牌格局,品牌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极大地调动起来。
除了前排就坐、位置稳定的那几位,其他品牌主要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尽快实现一、二类烟百万箱以上,先占位,确保有「一席之地」,尤其那些距离百万箱距离不远的品牌,抓紧达成百万箱以上一、二类烟品牌规模,确保把门票拿到手再说;另一种是战略性地放弃二类烟,甚至越过普一类烟,从高一类烟起步,以独立化的品牌思路来另起新篇,安安心心把一类烟做精做强进而做大,以今天的价值换未来的空间。
对于那些游离于及格线边缘,努把力就能上去,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的品牌,加快进度做大一、二类烟——适当地降低结构提升的标准和要求——确实有其合理性、可行性,但如果满足于此而没有后手显然会进入到「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无休止烦恼当中,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在一类烟,尤其高一类烟有清晰的产品线,完整的消费认知,以及随时可独立成篇的品牌基础。
稍显巧合的是,胡润研究院刚刚发布的「2019胡润品牌榜」,烟草品牌刚好上榜「十多个」,包括「中华」、「芙蓉王」、「黄鹤楼」、「玉溪」、「利群」、「云烟」、「双喜」、「南京」、「红塔山」、「白沙」、「黄山」、「苏烟」和「熊猫」,尽管科学性、完整性、准确性还有不小的出入,但这种外部评价对于品牌经营仍然有很强的参考性和提示性,认为太低的不妨想想为什么这么低。
所以,相比具体哪些品牌组成「136」、「345」,我们更关心未来的「十多个」是不是真正规模大、价值高、竞争力强。